查看原文
其他

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2.2《加法运算律》微课视频 | 练习

点右边关注我→ 绿色圃四年级资源 2021-08-08

微课视频第一课时


微课视频第二课时



同步练习

参考答案

1. a+b=b+a a+b+c=a+(b+c)

2. 85 15 3 1

判断:1.× 2.× 3. × 4. √ 5. √

教学设计

教科书30页相关的课堂活动及练习。加减法的关系。

n     教学提示

 在教学中,引起学生的探索需要的方式很多,既可以让学生观察书上的情境图,由小松鼠算得快这一问题,引起认知冲突,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。也可以先出示教科书上的这组题目让学生计算,有的学生可能只算一组就能得出另一组的得数,这样让学生对别的同学算得快感到好奇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为学习新知打下埋下伏笔。

n     教学目标

知识与技能: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,懂得用字母表示的意义。

过程与方法:通过经历对加法运算定律的探究、发现过程,培养学生观察、分析、比较、概括的能力。 

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在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,培养其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。

n     重点、难点

重点:让学生经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。

难点: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的抽象概括,并用含字母的等式表示。

n     教学准备

教师准备:教学课件

n     教学过程

(一)新课导入

师口述一个故事:大灰狼扛着两个袋子,前面一个袋子装着米,后面一个袋子装着黄豆,大灰狼跑着跑着喊累了,怎么办?啄木鸟发言说:“把黄豆放前面,米放后面,这样就不累了。”同学们你们认为啄木鸟的想法对吗?为什么?

学生各抒己见,发表自己的想法。

预设:不对,米还是那袋米,黄豆还是那袋豆子,它们的位置变了,但是总的重量没有变。

师:今天我们学了新知识之后,这道题就知道答案了。

   设计意图:以学生最喜欢的故事入手,让学生进行思考。为后面的探究埋下伏笔。

(二) 探究新知

1、探究加法交换律

(1)教学例1

 师和学生交流:今天动物乐园非常热闹,老师带领小朋友们看一看它们在做什么呢?

课件出示:例1

这8道题小动物们要比一比,看谁算得又对又快。不一会儿,小松鼠就写出了所有答案,其他小动物还在一道一道地算着,看到小松鼠算完了并得到大象老师的夸奖,小动物们傻眼了……

师质疑:小松鼠为什么算的快?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?请观察左边和右边的算式,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。

学生活动。

预设1:实际上12+25与25+12都是求12与25的和,所以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。

预设2:算出12+25的和就等于算出了25+12的和。

预设3:加数相同的左边算式的结果就是右边算式的结果。

预设4:左边和右边并排的两个算式只是加数的位置交换了。

……

(2)发现规律

师质疑: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,你发现了什么?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同学们发现的规律?

预设: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,和不变。

师和学生交流:如果用两个不同的字母表示两个加数,用一个等式表示加法运算的这个规律,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写出来。

学生活动。

预设1:假如用m、n表示两个加数,那么m+n=n+m。

预设2:假如用a、b表示两个加数,那么a+b=b+a。

……

师小结:同学们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名数学家,你们刚才总结的这个运算律就是加法交换律。通常我们用字母a和b来表示加法交换律。

板书:a+b=b+a

师:现在你能判断啄木鸟的发言是对还是不对了吧!

设计意图:创设生动的童话情境,使数学问题在富有童趣的事件中提出,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,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。先通过分析,得出交换大米和黄豆的位置,但总重量不变,为后面学习加法交换律作好了铺垫;同时,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。再通过学生独立观察、思考,同桌交流,全班汇报等形式,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、理解加法交换律,培养了学生的分析、比较和概括能力。

 2、探究加法结合律(例2)

 (1)出示例2

师质疑:根据例2的信息图中提供的已知条件,你能提出什么问题?

预设:三个年级一共多少人?

师和学生交流:求“三个年级一共多少人”就是把三个年级的人数合在一起,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,并解答。

学生活动。

选择两个不同的计算方法板演。

方法一:(89+86)+114

       =175+114

       =289(人)

方法二:89+(86+114)

       =89+200

       =289(人)

师和学生交流:我们让这两位同学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。

预设方法一:先算三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多少人,再求三个年级一共多少人。

预设方法二:先求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有多少人,再求三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。

师质疑:这两个同学的方法都正确。同学们思考一下,哪种方法在计算的过程中比较简便一些?

同桌交流。

发现: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。

(2)发现规律

    师质疑:同学们完成31页的算一算,你又有什么发现?

    学生活动。

    预设1:每组算式中的三个数都是相同的。

预设2:左边是前两个数先加,再加第3个数。右边是后面两个数先加,再加第一个数。两个算式结果相等。

师质疑:那么左、右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?

设计意图:师用“左、右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”质疑,学生很容易想到利用等号连接。不但能解决问题,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。

师质疑:如果用字母表示这三个数,同学们能试着写出来吗?

预设1:(a+b)+c=a+(b+c)

预设2:……

师小结:其实同学们又发现了一个加法运算律,这就是加法结合律。通过比较可以发现:3个数相加,先把前两个数相加,再加第三个数;或者把后两个数相加,再加第1个数,和不变。这就是加法结合律。如果用a,b,c表示3个数,那么(a+b)+c=a+(b+c)

板书:(a+b)+c=a+(b+c)

设计意图:学生在解决老师给出的问题时,懂得用字母表示的意义。培养了学生观察、分析、比较、概括的能力。并在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,培养其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。

3、利用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。

(1)教学例3

师和学生交流:根据情境图中提供的信息,和提出的问题,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。

预设1:113+96+87   

师和学生交流:根据自己列出的算式进行计算。

学生活动。

预设:

113+96+87

①先算113+96=209,再算209+87=296。

113+96+87

=209+87

=296(元)

②观察这个算式可以发现113和87相加是整百数。因此先利用加法交换律把96和87交换位置,再进行计算。

113+96+87

=113+87+96

=200+96

=296(元)

③观察这个算式可以发现113和87相加是整百数。因此先利用加法交换律把113和96 交换位置,再把113和87结合在一起进行计算。

113+96+87

=96+(113+87)

=96+200

=296(元)

学生在班内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法,并说出自己的理由。

(2)发现  

 师和学生交流:通过三种计算方法的比较可以发现:第②种方法利用加法交换律可以使计算简便,第③中方法利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。

师小结: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,要善于发现题目的特点,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。

设计意图:在创设情境呈现信息引出问题后,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,教师引导对不同的算法进行比较。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策略评价意识;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感受到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更加简便,增强学生自觉运用加法运算定律的意识。



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我每天获取最新资料!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